在江苏南通的天生港镇,南通天生港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通天电”)自1921年由近代民族实业家张謇创办以来,从首台5000千瓦机组建成投产,到如今火电及新能源权益总装机容量突破200万千瓦,南通天电在百年风雨沧桑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创新精神。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与“能源革命”叠加的关键期,这家“百年老店”与国能龙源环保合作成立了综合能源企业南通天电智慧能源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条技术创新引领的“逐绿向新”之路。
2021年底,南通天电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压缩空气一期项目正式投运,构建起“核心用户+增量补充+分散小户”的三级用气梯队,以全时段连续用气的纺织行业“常青藤”江苏大生集团和单丝制造商新帝克为稳定基础,中集集团三家子公司为增量支撑,辅以多家小用户灵活补位,项目运营成效显著,2022至2024年供气量持续增长,分别达4.46亿、5.26亿、6.08亿Nm,在生态与经济效益上赢得双丰收,成为区域能源服务的标杆。2023年,聚焦区域内集成电路、船舶海工等产业,以国产封测龙头通富微电为核心用户,中远集团等船舶海工企业为补充,南通天电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启动二期项目前期工作,预计投产后年供气量达16亿Nm,将跃居江苏省集中供应压缩空气规模榜首。
首创基于“五位一体”多能联供的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用户侧响应示范项目,南通天电智慧能源有限公司重塑能源供应模式。该项目为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头部企业中集安瑞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了供热、供气、供电、充电桩运营、售电“五位一体”的多能联供能源供应体系,每年为其提供73万kWh光伏绿电、8800万Nm压缩空气、1.8万吨蒸汽、2300万kWh售电及充电桩服务。在此基础上,与中集安瑞环共同参与电网需求侧响应,依托压缩空气、供热、充电桩、光伏等可调负荷及中集安瑞环的错峰生产对电网“削峰填谷”。这一创新模式以“打破壁垒、高效协同”的核心逻辑,用交通、能源、信息“三网融合”的紧密衔接,打破了传统能源供应的单一性,将能源供应的“各自为战”转变为“协同作战”,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该项目入选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综合智慧能源典型场景案例集2024》,获中国公路学会“2025年全国交通与能源融合创新案例”,中集环科获评2024年国家级绿色工厂。
在新能源增量布局中,南通天电智慧能源有限公司以“贴近需求、灵活适配”为导向,积极推动交能融合的能源服务升级,在润扬大桥投运光伏项目,攻克展览馆与光伏设施一体化技术难题,让交通枢纽成为分布式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投运的江苏苏州沙溪服务区光伏项目通过“光伏休憩科普长廊”打造展示绿色能源与生活出行场景融合的科普窗口,成为“网红打卡地”,正在规划类似收费站、服务区等小型交通商业场景布局“分布式光伏+冰蓄冷+相变蓄热”能源供给模式,精准匹配服务区用冷、用热需求,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南通天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包晓明表示,在能源革命浪潮下,公司将秉承“率先争先、求真求新”的天电精神,立足“综合能源供应商、服务商、投资商”三商定位,以“铁杵磨成绣花针”的毅力贯彻电力保供“硬担当”,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魄力勇闯转型发展“新蓝海”,以“万众一心加油干”的定力种好智慧电厂“试验田”,干出高质量发展实绩成效。(周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