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再迎新!扬州天富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叩响资本市场大门,即将登陆上交所主板。根据招股意向书,本次发行股份数量4001.00万股,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10.00%,全部为公开发行新股,发行价23.60元/股,公开发行后总股本为40001.00万股。按照这一发行价,天富龙此次募集资金总额约9.44236亿元。
自2023年6月提交上交所主板上市申请获受理,天富龙上市之路已走了近两年之久。作为新材料领域龙头企业之一,该公司“拳头”产品——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和差别化复合纤维均强调绿色环保属性,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天富龙谋求上市无疑是传统纤维制造企业向“绿色+技术”模式跃迁的一次资本化突围。
在7月25日举行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网上投资者交流会上,天富龙董事长朱大庆表示:“我们始终秉持‘绿色经济’和‘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推出主打绿色低碳的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和主打环保功能的差别化复合纤维,这两种产品在诸多领域形成配套应用、功能互补,为下游应用领域的绿色发展及消费者健康提供产业支持。”
天富龙成立于2009年,主要以差别化涤纶短纤维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产品布局由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拓展至差别化复合纤维及聚酯新材料。聚酯新材料主要为膜级聚酯切片,可以作为太阳能光伏板保护膜的材料,具有成膜强度高、透光率高、耐晒、抗紫外、抗老化等特性。
相比普通纤维,差别化复合纤维具有高性能、可回收等优势,目前已经成为天富龙主要收入来源,2022—2024年间分别创收148299.74万元、179330.54万元和247763.62万元;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分别创收99664.70万元、107025.34万元和117084.39万元,该材料具有加工成本低、环境污染小、低碳排放、产品附加值高等优势。
朱大庆表示:“我们将以本次发行和上市为契机,通过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与影响力,提升与巩固公司的行业领先地位。本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将缓解现阶段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公司将严格管理和使用募集资金。未来将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需要,持续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作为天富龙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保荐机构和主承销商,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指出,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年产17万吨低熔点聚酯纤维、1万吨高弹力低熔点纤维项目”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其中,研发中心将围绕化学法再生聚酯工业化生产、废旧纺织品再生技术开发、再生涤纶短纤维绿色化生产、再生涤纶短纤维(功能型)新产品开发四大方向,构建行业技术前沿,推动涤纶纤维产业链从“石油基”向“循环基”转型。
天富龙董事、董事会秘书陈雪介绍称,通过本次上市,一方面将进一步提升研发能力、扩充产能,强化在先进制程、特色工艺、先进封装、先进材料等领域的分析服务能力,可以更加专业、高效地解决下游客户在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通过推动我国材料产业链企业研发进程,加速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将进一步提高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更多顶尖技术人才,巩固竞争力。同时,也可促进人才队伍培养力度,为公司和市场输送更多优秀的材料分析测试专业人才。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现有优势领域的研发投入,加速掌握新型分析实验技术并扩充相关产能,增强成长性和盈利能力。
针对天富龙上市,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保荐代表人韩勇表示,一方面通过融资建设投资项目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业务布局,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提升企业知名度、吸引优秀人才,以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着力参与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
“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大量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研发投入,年新增折旧摊销等费用金额较大。由于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从开始建设到投产,再到产生经济效益需要一定的周期,天富龙净利润增长速度在短期内将低于净资产增长速度,存在发行后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风险。”韩勇进一步表示。
2022—2024年间,天富龙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3849.95万元、42006.40万元和45093.92万元,实现营业收入257578.51万元、333632.78万元和384140.14万元。这期间,受原油、再生PET等价格波动、常规类产品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加之某些项目尚处于产能爬坡阶段,综合毛利率有所下降,分别为18.86%、18.31%和16.50%。
依托“绿色环保赋能新材料研发”和“循环经济重构产业逻辑”的发展理念,天富龙确定“一核三高三化”长远规划,以差别化涤纶短纤维业务为核心,继续做强、做优、做大主业;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企业价值高品质提升、生产经营高效率增长”为目标,构建“制造数字化、产销全球化、发展绿色化”的新发展格局。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天富龙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技术发展,重视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经过多年的创新和积累,已拥有百余项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3项,并参与制定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精细化管理、定制化生产为行业内竞争的核心。”朱大庆表示,“行业内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在于生产规模附带的原材料成本优势和设备使用效率优势、研发能力带来的差别化定制优势、生产管理能力带来的产品质量优势,同时,行业内的口碑和品牌带来的客户粘性也至关重要。”
针对未来发展,朱大庆坦言,接下来将继续加大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力度,建设研发中心,购置先进研发设备,引进优秀技术人才,积极跟踪行业研发动态,持续提升公司技术竞争力。